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能阻击日本频频获诺贝尔奖的势头吗?

2016-10-06 神州日知 祗舍 日知新

古事今事,独家关注大事;事势时势,独立分析大势;正理悖理,独特道出大理。 点击蓝字,关注微信日知新(微信号:rzx366),知大事,识大势,明大理。喜欢,就关注一下。好东西也要分享呦。

阻击日本,诺奖的中国时代何时到来?

神州日知 祗舍

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

如果和中国做对比,更是汗颜。号称科技大国的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虽然实现零的突破,但是目前也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奖。

而近几年,日本科学家接连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无一人获此殊荣相比,21世纪之后多位日本科学家获奖。

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当时,这些研究人员当时正处在出成果的黄金年龄。

大隅良典的获奖研究成果实际上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京大学执教期间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包括美籍日本人南部阳一郎(已故)和中村修二在内,共有16人获奖。加上此次获奖者大隅良典,日本已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世界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

日本超常规获奖,与日本超过百年以上、以及二战后切实重视科研的深厚国政密切相关。不仅医学领域,日本在理论物理学、工学、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在所有领域都拥有尖端的人才。

日本虽然遭遇了“失去的二十年”,但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即使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期也没有出现下跌。

各国研发投入对比

目前,日本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在3.0%以上,明显高于美、德、法等国,也高于我国的2.1%。

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确遇到了一些难题,青年学生因贪图安逸越来越不愿意出国留学,大学行政法人化迫使部分教师不得不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这些对基础研究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但是,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运转仍然比较正常,而且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有理由相信,日本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完全有可能顺利完成。

诺贝尔奖重视科学发现的第一人。获奖者增加足以说明“二战”后日本的科学水平大幅提升。

日本政府从8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振兴经费。在泡沫带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也积极致力于基础研究。

因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而壮大的日本企业和大学在1980-90年代的研究成果屡屡获得好评。

诺贝尔奖最多可3人同时获奖,而2008年和2014年的物理学奖全部被3名日本科学家包揽。

而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日本的获奖热潮可能还会持续。特别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很多日本科学家都是强有力的候选人。

但是在往后看,日本人心里却有些没底。虽然很多研究人员一直在苦心研究,但近几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冲击日本继续获取诺贝尔奖。

有报道指出,日本近年来稳定支撑研究经费遭到削减,科研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填写项目申请书;而且,研究环境的恶化已导致国际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下跌,日本大学的世界排名一路下滑与此有着很大的关联。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日本财政吃紧,导致科研投资在减少,日本科研能力、论文数质量上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很多学者对于日本科研的未来表示了担忧。

有专家指出,其实在有些领域,日本“已经被赶超”。由于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多在30-40岁比较年轻时取得,要想确保持续获奖,必须为年轻和中坚研究人员创造可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环境。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日本维持诺奖“量产”的可能性很高,但之后情况如何却有所难料。

在科研活动指标的科学论文数排行榜上,日本2000年代初是仅次于美国的第2位,2011年~2013年平均倒退到第5位。

而中国则已从第6位上升并一直占据着第2位,未来强势发展,不断获得诺奖的前景值得期待。

尤其是当前中国社会稳定,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持续,教育基础雄厚,诺奖获得者大量涌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以获奖间隔20-30年计算,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科研才刚刚走上正规化,而从90年年代起,科研逐步走上正规化。

2013年,中国科研投入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R&D经费支出国,2015年中国研发总投入(R&D经费)占GDP的达2.1%。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与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而且,中国现在不但研发投入据世界第二,科研产出同样居于世界第二。这里所指的“科研产出”指的是SCI(科学引文索引),据悉中国SCI论文数量在2014年达到24.5万篇,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0年的世界第21位上升至2015年的第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有望增加到55.1%。

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14300亿元,比2010年增长一倍,其中企业研发支出超过77%。国际论文被引数从第8位逐年上升至第4位。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自然指数》增刊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对世界的总体贡献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我国研发人员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达371.1万人,形成了规模庞大、学科齐备、结构完善的科技人才体系,科技人员能力与素质显著提升,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15年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重大突破中,中科大研究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成果位居第一。

同时上榜的还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发现的“外尔费米子”,这也是一项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发布的2015年物理学八大“标志性进展”的成果。 

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衔研究的铁基超导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接受采访时曾这样预言: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积累,中国科研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相信未来几年将会涌现更多的优秀成果,而这都是可能获取诺奖的重要成果。

去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联邦农业部华裔科学家白晋和曾预测,中国学者在最近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或将出现大爆发,不会再如现在这样只是零星有几个,而是会每年或每几年都有几位,间隔也不会再像现在这么久,而是会连续出现。

随着中国科研投入加大,跻身于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很有可能会夺得更多的诺贝尔奖,以致日本的诺奖井喷现象很难维持太久。

但是,要想实现超越,中国的年轻学者必须加大力气,沉下心来,突破考试和考核的困扰,多做原创性研究,才能尽快实现超越目标,诺贝尔奖殿堂才能更多的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2015年,屠呦呦的获奖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再过10年或20年,诺奖的中国时代到来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本号所发文章除特别署名外,均为原创,注明出处,欢迎转载。观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内容及商务合作热线:18911155596,邮箱:1115557898@qq.com。欢迎投稿,开展商务合作。喜欢这篇文章,点赞一下。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关注本号,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